家庭套餐系列

  展会类型太多太复杂,按性质分可大致分为贸易类(专业展,B2B)和消费类(B2C)、贸易+消费(B2B2C);按内容分可大致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还可以按规模分、按周期分等等,以下是按照常规的认知分类:

  1. 常规认知的也是最常见的两种:规模大的展带会;规模小的会带展。2. 这样单独用规模来划定其实是不太科学的,还要根据行业特性而定,有些展会以会带展做的很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实是看“会”重要(影响力)还是“展”重要(影响力)。

  很多会展人对组展的定义都是从展会开始运营开始算起,其实这是不对的。组展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展览。对于一个社团(多数还是行业协会学会商会)来说,组展不完全是为了盈利,或者说要高于盈利的范畴。协会组展,首先要做到的是行业前瞻性,通过会展推动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数据同时做到上传下达,为公司可以提供信息交流、企业宣传、产品(服务)交易的平台。通过会展获得更多的别的业务。因此,组展不光是运营、招商、展务这些,还应包括产业研究、行业动态研究以及市场变化的研究,从而制定展览的主题、内容、形式、规模、地点、周期等。

  比如,进出口的展览多集中在沿海地区,需要仔细考虑产业集群分布、海关报检等因素;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展览会考虑在能源开采集中地区开展等。

  • 产业分布、行业企业分布,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分布等。• 场地情况、交通住宿情况。• 产业政策,这个很重要,所有的展览都应该适应市场发展并且符合国家和当地政策导向。• 同类展会情况,做买卖扎堆同样适合展览,但是一定要有差异化,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并且不要做已经很成熟且知名度很高的同类展览,要做到同类不同质。谈起恶性竞争,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内卷”。这词儿不陌生,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展览业的“内卷”是什么,我曾经与几个同行聊起“内卷”,有的说就是“互相伤害”,这说的没错,但是互相伤害是过程,既不是结果也不是起因。我理解的展览业的“内卷”可以举例来说。一个小镇有一个一般规模的展览,有一个展览公司作为服务商(A公司)为其服务,一切相安无事,多年来相敬如宾。由于条件所限,展览规模从始至终保持不变,大家活动很惬意。一天镇上又来了一家展览公司(B公司),看起来似乎变化不大,A公司似乎觉得也不错呀,自己依然是老大,作为老大,可以将一部分项目包给B公司,自己也不会太累。主办方也得到了更多的服务。后来,来了C、D、E...慢慢的变多的展览公司,但是小镇仍然只有一个展览,且受到购买力的限制没有扩大规模,于是大家为了有活儿干采取了降价策略,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服务、减少施工周期等,开始主办方乐在其中,但没技术上的含金量的竞争只会互相伤害,随价格竞争越发激烈,镇上人的收入也慢慢变得低,物价却没有降低,导致展览公司不得不降低品质,造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内卷”,也是所谓的同质化竞争。

  那么要解决这一个问题,除了展览公司本身要做到差异化竞争之外,主办方也不能置身事外,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主办方的展览在“被动”的情况下扩大经营项目,吸收小镇之外的产业进驻,做到“走出去、引进来”,慢慢的小镇的展览业恢复了生机,做到了良性循环。这个例子其实就说明现代展览业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展览公司苦不堪言,除了降价、降低品质似乎没有别的方法,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阵痛在所难免,必须找寻出路。

  了解了什么是组展,组展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后,就要确定展览类型以及首展形式和规模,这很重要。• 根据协会(主办)所属行业特性,定义出展览的基本类型,这是组展的基础,定义错了将来要改很难,比如同样是医学类会展,就分为医疗装备、保健养生等。• 首展形式、规模、地点的设定对于第一届展览是很重要的,传统来说,首展规模不易太大,宁愿很多企业进不来也不要空出来很多展位,地点要定在产业聚集区比较集中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展览内容的确定,要准确务实。这里我举一个可能不太贴切的例子。我曾经做过书画比赛暨作品展。

  试想一下,钢笔字能做公开比赛和作品展吗?签字笔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大众化了,大家都在用,都在写,还赛什么展什么呢?没有需求嘛,也不会有赞助。书画比赛一般都是国画、书法类的比赛,因为这类人群一般是孩子、离退休老干部、企业总经理董事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追求,重要的是他们迫切需要别人欣赏认知,同时又不易展示出来,所以比赛、展览、赞助都能做起来。

  起码要做3年以上的规划,有些展都是5年甚至10年,不要想着一届就能登天,连国家级展会第一届都出了很多麻烦事儿呢。

  展览需要预先投入不低:场地需要提前预定、宣传、公关、物料制作等需要提前做,但展位费和广告费未必能提前收上来。

  展览规模决定场地使用方案和资金投入、展出面积、展商数量等,要根据行业特点、市场需求而定,不能盲目制定。

  组展策划与一般的展览策划不同,需要全面、具体、详尽,发起创办一个新的展会项目前一定要做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政府调研等诸多工作,不要盲目上项目,只有做到详尽务实的可行性分析才能做到展览的可延续性。

  《在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管理办法》对展览名称、举办地点、举办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冠以“国际”的展会名称,应事先通过必要的报批获准后使用。

  提前了解,多数地区都有会展奖补政策,且疫情后力度更是加大,但是需要前期准备,各地政策更是不同,要利用好地方会奖政策,当地给的可能是资金,也可能是其他优惠政策。

  行业协会在启动一个会展项目前要充分做好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内容,通过会员拜访、问卷调查、地方会议等形式开展。

  在了解产业分布后,需要对地方经济进行调研,提前拜访当地政府部门,提出合作邀请,争取到政府支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的一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两个部门的职能是不同的,会展办一般针对的是当地的会展会奖政策。

  主管部门泛指行业主管,比如环保口的要先找当地环保局对接,逐步上升到市级、省级,当然这要看你协会的级别,国家一级协会本身级别就已经高于D级市,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能做到由上而下自然能事半功倍。

  招商部门,有时候找市政府不如直接对接当地招商部门,力度更大,比如展览本身就能带动当地的招商引资,那么你的展览可能除了会展奖励政策之外还能得到招商奖励支持。

  邀请更多的高级别同类机构、政府机构的支持对于展览整体提升及未来的招商帮助很大。

  • 展品范围、展商范围、观众范围• 同期活动、同期会议、展后考察• 展览主题设定,本届亮点提炼

  组织机构成立后,可以随着展览进展进行和招商情况做补充,例如联合主办、活动冠名、战略合作、媒体支持等。

  服务机构指服务供应商,例如:会务、设计、主场搭建、印刷、礼品等,不一定要提前定,可根据展会的规模而定,有些政府展或规模较大的展览有必要进行前期的招投标。

  各地报批手续和要求都不同,这个需要提前了解,不过未来肯定是越来越简单了。

  • 人力资源储备• 市场资源储备• 媒体资源储备• 招商资源储备• 观众资源储备• 供应资源储备• 服务资源储备

  •项目进度甘特图•展会定价方案•收支预算方案•团队配置方案•展览内容策划•同期活动(会议)策划•场地使用方案•宣传推广方案•招商招展方案•观众组织方案•落地运营方案•展务服务方案•其他应急方案

搭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