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外语系给出了答案

2023-12-30

  党的十九大精确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慢慢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途径,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教学,全方位育人,并在教师党员中先行先试,取得良好实效。

  不久前,在《跨文化交际导论》课上,徐佳老师通过讲授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和Strodtbeck提出的文化取向框架理论(Kluckhohn and Strodtbeck’s Value Orientation),通过“人性本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活的时间观念”、“人类活动的类型”、“人类的社会关系类型”五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展开了对比。课堂上,通过对儒家学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与基督教的“原罪”理论对比,西方个体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加深了同学们对中西方民间传统文化差异的认识。通过此次课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中对人性、对自然、对历史和对集体认识的智慧之处,更加坚定了民间传统文化自信。

  而在《基础日语》课上,许丽娜老师就《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与同学们展开讨论,许丽娜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并且提到“日本早期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中国,尤其在唐宋,受到中华文化极大的影响。作为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应以此为豪,同时作为掌握外语的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各地。此外,对待日本文化,也理应端正态度,正确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翻译好时政文体?陈荟夷老师开展的《结合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讲话内容,探讨时政文体翻译技巧》讲座,同学们对此有了新答案。讲座上,陈荟夷老师展示了习讲话内容中部分片段的中英对照。对于英语翻译,陈荟夷老师表示:“政治类文本翻译技巧也是建立在基础学习之上的,对于英语翻译来说应该是锦上添花,英语学习贵在积累,没有捷径。”

  周秦超老师则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研究了Hnery David Thoreau部分代表作翻译。周秦超老师让同学们逐个翻译了梭罗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并给予详细地点评讲解。课堂上周秦超老师还剖析了儒家思想与美国超验主义的关系,并提到梭罗和爱默生等人的超验主义思想也曾受到东方学说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儒家学说。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也多次引用了四书的内容。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世认同价值。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喻欢欢老师开展了《Heroes among us》主题讨论课。本节课以教师讲解和学生演讲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目的是为了学习身边的英雄人物事迹。喻欢欢老师表示,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让他们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有利于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英语演讲的方式,也有助于英语写作与口语能力的提高。

  郑颖老师则通过苏格拉底与孔子两位哲学家的对比,让同学们思考中西教育,提高文化自信。课堂上郑颖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苏格拉底与孔子所处于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教学方式,并对他们的名言名句进行比较翻译。郑颖老师认为,苏格拉底不断在质疑中求知的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值得推崇,只有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激发求知的渴望。学习是学和思的不断交替循环上升的理念,在今天依然适用于教育领域。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自身不断自省,寻找不足的自我要求也值得传承。

  此外,对于在外语学习中,外语学子应该如何去处理好、平衡好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徐佳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平时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收听中英文时政新闻,欣赏中西方文化影视作品,利用‘学习强国’app、中国日报等平台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本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学习中不妄自菲薄自己的文化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前提。外语是打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钥匙,我们学好外语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一直以来,外语系积极做出响应“三全育人”教育方法的理念,坚持“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构建工作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